close

105-12-16-7照片.jpg55易淹水點改善  綜合治水策略打造韌性城市
【記者蕭伯聰台中報導】105-12-16-7
    為打造台中成為與水共存的韌性城市,市府水利局透過上游水保、中游減洪、下游防洪的綜合治水方式,改善淹水問題及提升都市防洪力,統計至今年11月底,總計改善了55處易淹水點、滯洪量提升至53萬噸;此外,在市府持續積極推動下,台中市雨水下水道建置率已突破70%,建置長度躍升全國第二,顯著提升防汛效果。
    水利局16日表示,近年因氣候變遷,只要一下大雨,靜宜大學、弘光大學前的台灣大道就容易流出紅土泥水,市府投入3千萬經費整治靜宜大學周邊野溪,並於台灣大道東側建造11座滯洪池,改善包含北勢溪龍山路、靜宜大學周邊、窯古路坑溝及竹林南溪中游等易淹水地區上游處的保水工程,另台灣大道七段側溝約1公里的排水路也已完工,將水攔截於山坡上,並增加該地區防洪量,展現治水成效。
    而延宕40年的南山截水溝工程也獲得經濟部水利署同意核列投入50億,今年初約4.7公里的下游山腳排水拓寬段率先啟動整治,而上游新闢渠道段至北勢溪匯流口約1.8公里的部分,11月也剛獲內政部核准用地徵收,最快明年底就能動工,完工後估計可改善367公頃淹水地區,有效分擔整體流域的排洪壓力,將可徹底解決海線居民的淹水夢魘。
    水利局也表示,完善的雨水下水道系統是先進城市的評估指標之一,縣市合併後,台中市發展迅速,各區排水須藉完整系統匯集後排放,近兩年市府陸續於大里區、太平區、霧峰區及烏日區等16區建置34處雨水下水道系統,過去易淹水路段如五權西路交流道、吉峰路雨水下水道都已設置完成,由於雨水下水道可收納逕流,防汛效果顯著提升,不再怕淹水;截至今年10月,台中市雨水下水道建置率已突破70%,建置長度約635公里,僅次於新北市,排名全國第二。
    此外,大里溪周邊區域因地勢低窪,颱風時易淹水,為讓烏日、大里區有效防汛,市府陸續完成五張犁(樹王埤)、中興、后溪底及湖日抽水站,以徹底解決當地淹水問題,光明排水簡易抽水站也於11月順利完工,這5座抽水站總抽水量達23.9CMS(立方公尺/秒),同時運轉可在1分鐘左右抽乾一座國際標準游泳池,可確保豪雨時,將無法宣洩的雨水及時抽排至大里溪或旱溪。
    市府除致力於改善全市山海屯及市區的水患困擾外,也重視城市開發與水共生的課題,配合綜合治水理念,打造具有回復力的韌性城市,朝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整理規劃,提升治水防洪的實質效益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蕭伯聰 的頭像
    蕭伯聰

    蕭伯聰的部落格

    蕭伯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