議員詢問如何在不傷害台灣人民經濟、又避免戰爭情況下、讓對岸認同台灣的本質?  市長:對等前提下兩岸務實交流
【記者蕭伯聰台中報導】104-11-27-12
    面對兩岸認同問題,市長林佳龍表示,就主觀而言,民眾對台灣人認同感逐年上升,而如何讓台灣這個國家體制健全發展才是政府應該思考的,而非陷入統獨問題等意識形態上;未來希望在對等的前提下,以務實交流方式處理兩岸問題,兩方同意彼此有不同意之處,存異求同,單純處理因交流產生的利害關係,而不應以一句話或一個名詞來框架彼此。
    市議員賴順仁今(27)日在議會總質詢指出,這幾10年來台灣人自我認同持續提升,其背後涵義值得深入探討,詢問林市長的看法。
    林市長表示,台灣人認同感快速上升,已高達6成,是絕對多數,代表一般人大多自我主觀感受為台灣人,而主觀感受為中國人的則僅3.3%,逐年下降;尤其年輕人因其無過去的兩岸歷史及政黨包袱,對台灣人認同感特別強烈。
    林市長指出,台灣越來越民主化之後,民眾越認定是一個國家,至於國家的符號或名稱,民眾各有不同想法;但就內容而言,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的支持度越來越高;詢問民眾是台灣人或中國人時,他們往往沒有現實考量,但統獨問題涉及兩岸經濟、文化等複雜關係,民眾會多一點思量。
    他強調,討論兩岸問題應避免陷入名詞定義,兩岸問題對台灣最為不利之處是,無論一中原則、九二共識或台灣獨立等名詞出現,皆為對岸定義,只能由對岸逕行解讀,台灣對此並無解釋權。
    對於「國家」一詞,林市長傾向以政治學名詞來解釋,所謂「國家」就是擁有人民、土地、政府、主權四大元素,而台灣土地上的人民選舉一個民選政府,也行使國家在國際上的主權,因此台灣已經是一個國家;如何讓這個國家的體制正常化還可以繼續討論,無須糾結在統獨問題等意識形態上。
    賴順仁議詢問,如何在不傷害台灣人民的經濟,又避免戰爭的情況下,讓對岸認同台灣的本質?
    林市長表示,未來希望在對等的前提下,以務實交流方式處理兩岸問題,現今兩岸對主權的宣稱有所差異,兩岸關係正常化應以人與人務實交流為主,能夠存異求同,同意彼此有不同意之處,單純處理因交流產生的利害關係,不應以一句話或一個名詞框架彼此關係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蕭伯聰 的頭像
    蕭伯聰

    蕭伯聰的部落格

    蕭伯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