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1日巴金森氏症日
【記者蕭伯聰台中報導】109-04-10-10
明天4月11日是世界<巴金森氏症日>(Parkinson's disease Day, PD day),也是紀念英國巴金森醫師(Dr. James Parkinson)在1755年的生日。巴金森氏症這個疾病名稱,也是紀念巴金森醫師對這個疾病的詳細觀察、紀錄,並在1817年出版其著作<震顫麻痺文稿>,讓世人對此疾病有一了解。
除了紀念巴金森醫師,巴金森氏症日是讓民眾更了解更關心此疾病及患者,進而支持研究以加速治療此疾病。
1980年,一位罹患巴金森氏症的荷蘭園藝師Van der Wereld培育出一種會在四月盛開的紅底白邊的鬱金香,命名為『巴金森醫師鬱金香』,以此紀念巴金森醫師對此疾病的卓越貢獻。此後,紅色鬱金香成為鼓勵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精神象徵。Wereld因此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頒贈傑出貢獻獎。
巴金森氏症是老年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。70歲之後約有2-3%的人口罹患此病,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,到2030年全世界估計有870萬名患者。由於人口結構老化之故,近幾年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逐年增高。
台大醫院神經內科戴春輝醫師指出,巴金森氏症的成因是患者腦部黑質體內的多巴胺神退化,造成多巴胺分泌不足,使得大腦控制運動的視丘下核(subthalamic nucleus)出現異常的叢集式放電(burst discharge),於是運動指令無法正常通過,導致患者運動困難。此疾病的症狀多樣化,包括運動障礙、精神症狀及失智症,症狀惡化的速度很快,大約30- 50%的患者在患病3- 5年內會合併出現失智症,10年內失去自主行動的能力。
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的母親也罹患巴金森氏症,因此他在十多年前就開始積極投入開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藥物,他的研究成果獲得多項醫藥專利。何教授指出要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: 1. 抑制神經死亡、2. 增加神經新生、3. 恢復神經正常活性。
達成上述三項功能,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(或減緩神經退化的速度)、抑制神經發炎、修復受損的腦組織(或使原本萎縮的體積逐漸回升)、恢復正常的神經電活性。何教授的醫藥治療技術已經通過美國FDA及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在台灣進行臨床試驗,這項臨床試驗目前在台大醫院、台中榮總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開。近期也將在南部的醫學中心推動這項臨床試驗。
何教授說: 203年了,巴金森氏症被記載203年了。新的藥物療法,必須經過非常嚴謹的臨床試驗,才可以廣泛應用於治療病人,期待臨床試驗成功,以嘉惠患者。
【照片圖文】英國巴金森醫師鬱金香
- Apr 10 Fri 2020 20:28
4月11日巴金森氏症日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